第409章 品目篇(一)(2/3)
鉴价值。
《长短经·品目篇》中的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以下是详细介绍:
孔子识人典故
- 原文: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 解析:澹台灭明,字子羽,他相貌丑陋,孔子起初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有大成就。但子羽后来在江南讲学,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颂他的名字。而宰予能言善辩,孔子曾对他寄予厚望,然而宰予后来在齐国参与叛乱,让孔子大失所望。这两个例子说明,不能仅凭外貌或言辞来评判一个人的才能和品德,要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际行为来全面认识。
周公、孔子论人典故
- 原文:周公摄王位,身贵而愈恭;舜居深山,历乎岩麓,而志不变。
- 解析:周公旦在成王年幼时摄政,掌握着最高权力,但他却更加恭敬谨慎。他礼贤下士,常常“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怠慢了人才。舜在未被尧发现之前,生活在深山之中,经历艰难困苦,但他的志向始终不变,坚持以孝悌为本,品德高尚。这体现了真正的君子无论身处何种地位和环境,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志向。
尧、舜用人典故
- 原文:尧以俊德,以逊于位,不以位为乐也。
- 解析:尧是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他品德高尚,功绩卓着。当他年老时,没有将天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通过考察和推举,将王位禅让给了舜。尧认为,治理天下需要有贤能的人来担当,而不是把权力当作自己家族的私有财产。他不以拥有天子之位为乐,而是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念,这种任人唯贤、公而忘私的精神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也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树立了崇高的典范。
晏子识人典故
- 原文:晏子一狐裘三十年,妻不衣帛,马不食粟,人皆以为吝,晏子不以为隘。
- 解析: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着名政治家。他一件狐皮大衣穿了三十年,生活十分节俭,妻子不穿丝绸衣服,马也不吃粮食。别人都认为他吝啬,但晏子却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他这样做是为了以身作则,倡导廉洁奉公的社会风气。这表明晏子不追求物质享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