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长短经卷一 大政大体篇(一)(2/3)
在这种情况下,贤能之士往往会因得不到重用而心生厌恶,选择离去。长此以往,君主的功名必将受到损害,国家也会陷入危险的境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善于运用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和人才,通过科学合理地设官分职,明确各官员的职责;实行委任责成,充分信任下属;始终保持积极谋划的态度,毫不懈怠;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众人,营造宽松的政治氛围;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展现出广阔的胸怀。正因如此,他们赢得了臣民的敬畏与爱戴,最终成就了帝王之业。
综上所述,《大政大体》围绕君主知人善任这一核心主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君主只有具备知人善任的能力,合理分配权力,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除了尧、刘邦的经典事例,《大政大体》理念在众多历史典故中均有体现,从不同角度验证这一为政智慧。下面从用人得当、用人失察两个维度,为你介绍相关典故。
用人得当
1 齐桓公与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管仲曾为公子纠效力,并差点射杀小白。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后,听从鲍叔牙的举荐,摒弃前嫌,重用管仲。管仲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经济上,发展盐铁专卖,鼓励商业贸易,使齐国经济迅速繁荣;军事上,建立了多层次的军事组织,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政治上,整顿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业 。
2 刘备与诸葛亮: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隆中对》,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此后,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为刘备赢得立足之地,进而夺取荆州、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尽心竭力地辅佐后主刘禅,对内发展经济、严明法治,对外多次北伐中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用人失察
1 赵王迁与赵括:战国时期,秦国进攻赵国,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廉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