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拐枣又名万寿果疗三高人群(3/7)
向阳的山坡、山谷、沟边及路旁,或是在庭院、村落附近。拐枣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和耐瘠薄能力,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三、形态与特征
拐枣是鼠李科枳椇属高大乔木,树高可达10 - 25米。其树皮呈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纵裂纹。叶片互生,纸质,形状为卵形或卵圆形,长8 - 16厘米,宽6 - 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边缘有粗锯齿。叶片表面为深绿色,背面为淡绿色,两面均无毛或仅沿脉被疏短柔毛。拐枣的花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黄绿色,直径约45毫米。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片,倒卵形,两侧卷起,包裹着雄蕊。拐枣的果实并非人们食用的主要部分,其果实呈近球形,直径约7毫米,灰褐色,果皮革质,常与果柄基部连在一起。真正被人们食用和利用的是其肉质扭曲的果柄,果柄肥厚,红褐色,成熟时质地柔软,甘甜多汁,形状独特,极具辨识度。
四、药用部分
拐枣的多个部位均可入药,包括果实、果柄、种子、树皮和叶,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在传统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果实和果柄:拐枣的果实和果柄是其主要的药用部位之一。它们味甘、酸,性平,具有清热利尿、解酒毒、止渴除烦、通利二便等功效。在传统医学中,常被用于治疗醉酒、烦渴、呕吐、二便不利等病症。拐枣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有机酸等成分,能够扩充人体的血容量,起到醒酒安神的作用。同时,其利尿作用有助于加速体内酒精的排出,减轻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种子:拐枣的种子又称枳椇子,味甘、性平,归心、脾、肺经。具有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利大小便的功效。在临床上,枳椇子常用于治疗醉酒、烦渴、呕吐、二便不利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枳椇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类等,这些成分具有显着的解酒保肝作用,能够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树皮和叶:拐枣的树皮和叶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树皮味甘、涩,性平,具有活血舒筋、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劳伤咳嗽、疮疖肿毒等病症。叶味甘、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