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苦蘵又名灯笼草大作用(2/8)
可长至更高。茎部直立,多分枝,茎枝上有细棱,被稀疏的柔毛,质地较为柔韧。叶片互生,叶片形状多变,常见的有卵形、卵状披针形等,长 3 厘米制 8 厘米,宽 2 厘米制 5 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不规则的波状齿或浅裂,两面被稀疏柔毛,背面叶脉明显隆起。
苦蘵的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细长,长约 5 毫米值 12 毫米,被柔毛。花萼钟状,绿色,5 裂,裂片披针形,边缘具睫毛。花冠淡黄色,喉部常有紫色斑纹,呈辐状开展,直径约 15 厘米制 2 厘米,5 浅裂,裂片先端圆钝。雄蕊 5 枚,着生于花冠基部,花药黄色,纵裂。雌蕊 1 枚,子房上位,卵形,2 室,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浆果球形,直径约 1 厘米制 15 厘米,成熟时呈橙红色或黄色,被膨大的宿萼所包围,宿萼呈灯笼状,具 5 棱角,有明显的网状脉纹,这也是苦蘵果实较为独特的外观特征,使其在野外易于辨认。种子多数,细小,扁圆形,黄色。
二、苦蘵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1 用法
- 内服:苦蘵可煎汤服用,一般用量为 15 克至 30 克,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剂量。也可将其制成浸膏、丸剂或散剂服用,以方便储存和使用。例如,对于慢性咳嗽患者,可将苦蘵与其他润肺止咳的药材如贝母、杏仁等一同制成丸剂,每日服用 2 次至 3 次,每次 6 克至 9 克,持续服用一段时间,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促进肺部功能的恢复。
- 外用:取新鲜苦蘵适量,洗净后捣烂外敷,可用于治疗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等。对于未破溃的痈肿,将捣烂的苦蘵敷于患处,每日换药 1 次至 2 次,能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蛇虫咬伤,先挤出伤口处的毒液,然后敷上苦蘵,可减轻局部红肿疼痛,防止毒素扩散。此外,苦蘵还可煎水熏洗或坐浴,用于治疗湿疹、瘙痒等皮肤病,一般用量为 30 克至 60 克,煎水后先熏后洗,每次 15 分钟后 20 分钟,每日 1 次至 2 次,可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促进皮肤的修复和愈合。
2 注意事项
- 苦蘵性寒凉,脾胃虚寒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