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曙光初绽,电启新程(1/4)
南京和上海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然而,棘手的问题却接踵而至,如同一层层阴霾,笼罩在建设的道路上。
在南京的指挥部里,我眉头紧锁,死死地盯着堆满桌面的工程进度报告与物资清单。因缺乏电力,施工效率大幅下滑,原本计划快速搭建的建筑框架,如今进度缓慢,工人们只能依靠人力艰难地搬运着沉重的材料。军工生产的新式设备也因动力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产量与精度,那些先进的机床在低功率的运转下,加工出的零件总是存在瑕疵。每项发展计划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束缚,难以施展拳脚。我心里很清楚,解决电力问题迫在眉睫,这已经成为了制约我们发展的关键瓶颈。
于是,我果断下令,在军中挑选对机械原理、物理知识稍有涉猎的士兵。这支热武器化、趋近现代化的武装力量里,不少士兵操作过热武器,接触过新型装备,对新奇科技并非全然陌生。他们组成技术先锋队,眼神中带着一丝迷茫和期待,踏上了探索电力的未知征程。同时,面向民间张贴告示,广纳贤才,承诺给予参与电力研究的人员丰厚报酬与极高荣誉。告示张贴出去后,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但招募过程困难重重。虽说士兵们接触过热武器,可对于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力”概念,依旧一头雾水,他们私下里小声嘀咕着:“这电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咋研究啊?”民间百姓要么对告示内容不明所以,要么因害怕卷入未知研究而望而却步,有人摇头叹息:“这事儿太玄乎了,咱可不敢掺和。”
转机来自一封江苏淮阴县的信件。信里提到,淮阴县有个叫周逸尘的年轻人,行为举止怪异,常被乡人当成傻子。他整日摆弄奇怪物件,嘴里念叨着旁人听不懂的话,可捣鼓出的小发明,却透着超乎常人的智慧。看到这封信时,我如获至宝,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我立刻派最得力的助手,快马加鞭前往淮阴县,务必把周逸尘请来。
几天后,周逸尘站到我面前。他身形清瘦,像是一阵风就能吹倒,眼神中透着灵动与不羁,仿佛藏着无数新奇的想法。衣着虽破旧,打着补丁的衣衫显得有些寒酸,却难掩浑身散发的独特气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