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紫风(6/7)
马。
部落由此得到了几十匹可以用来骑乘的马,更加方便日后的行动,而代价就是,消失掉一小半的青储饲料,以及族人们连续两天都得躺在帐篷里养伤。
接下来的几天运气爆棚,因为找到了它们过冬的大致地点,又如法炮制抓到了一些马匹,进行简单的驯服后,这些马在头马紫风的带领下,总算能跟着张洪等人一起行动,不至于四处乱窜,让张洪很是欣慰,腿上的伤没有白磨。
而紫风,在张洪的悉心喂养下,也开始逐渐地接受张洪,当然,它最喜欢吃的,就是一颗颗煮熟的鸡蛋,从张洪手心里舔过去后,在嘴里嚼一下就吞到肚子里。
除了马匹,张洪还额外抓捕了几十头野牛,二十几只山羊,可谓惊喜不断收获满满,让部落的牲口大军又壮大了不少。
这些马匹,体态都很匀称,没有太瘦或者太胖的体型,而且看起来很是精神,如同一条条龙一般,怪不得古人都用各种龙的身姿来形容马的灵动。
这样看来,紫风也是身姿矫健,毛色光泽,双眼炯炯有神,步履间流露出非凡的灵性与高贵,真乃丰神俊逸,令人叹为观止。
在华夏古代,马匹的体格指标,有两个重要概念,其一就是“肩高”,所谓“肩高”指的是马匹从肩胛骨到脚的距离,测量马高度时,都以肩高为准。一般来说,肩高越高,马儿越好。
《周礼》便按照肩高,将马分为三等:”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lái),六尺以上为马。”经过换算,先秦时代中国本土马匹的平均在138厘米左右,即为14掌左右。另外,汉代时,禁止肩高1357厘米以上的马匹出关,也可以做为例证。
第二个概念,便是“齿”,也就是马的年龄,是根据牙齿来判断的,一般来说,4岁到10岁,是马的黄金岁月,最适合骑乘、作战、配种,马到十岁,牙齿便磨平,开始进入中年,精力体魄开始下降了。所以,在未统一全国前,秦下达过这样一道命令:“禁马高六尺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
紫风身高2米,肩高在142厘米,大约是14掌的高度,而且看口齿,岁数也并不算大,差不多3-5年左右。这时候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即便张洪骑在它身上,紫风也没有觉得有多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