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热火朝天的建设(六)(5/6)
之后,由巫进行记录和计数后,送到仓库中存放。
连续半个多月的时间,整个部落范围内,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600多亩的粟田,去掉因野兽破坏掉的十几亩,收获的粟杆将整个围墙内部的广场、道路全部堆满了,而两个晒场和打谷场,则一直使用到深夜。
这半个多月,除了一些怀孕的妇女和小孩,剩下的人都没有闲着,半大的孩子在老人的带领下,沿着收割后的粟田捡拾遗落的粟杆;熊大等几支队伍轮流参与巡查和打谷子,保护外出劳作的族人不被野兽给袭击;脱粒场上、晒场上、风扇车、运输队……每个人在阳光下都晒黑了很多,而且普遍地瘦了几斤。
辛苦的付出和勤劳的劳动最终收获也是喜人的。经过人工种植的粟,与野生的相比,个头普遍大了两倍多,而且穗上面的颖果数量也明显增多,可能是因为人工进行授粉的原因,瘪谷的比例也降低很多。
经过巫的计算和张洪的核算,最终,600亩粟田,收获粟公斤,平均亩产在63公斤多,这跟去年野地里收获的粟相比,足足增收了一倍,去年野地里的粟,只有30公斤左右一亩。张洪知道粟的产量,在后世大概在500公斤左右,而在秦汉时期,也有着100-150公斤的亩产量,以现在的产量来看,亩产并不算高,潜力十分巨大。
但收获确是实打实的让其他部落的人大为震撼。
狗尾巴草,这种植物在野外数不胜数,平时人人们都把它当做是一种杂草,有的时候连看也不看上一眼。但在熊部落,将一大块地全部种上这种狗尾巴草,还费尽心思地浇水、授粉、除草,在其他部落的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
不是没有其他部落的人尝试过食用这种草籽,就巫知道的,很多部落在极度缺粮时,会从野外采集来狗尾巴草,然后放到火中烧掉外面的毛,然后用手将狗尾巴草上面的草籽一个个搓下来,放到一片石板上,再次加热这个石板,将草籽给烤熟。
这种草籽的口感并不好,因为没有脱壳,吃起来又硬又难吃。
在陶器传播到各个部落后,也不是没有人打算用陶锅来煮这些草籽。可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一是收集这些草籽很费事,一株狗尾巴草,能够产出的粟也就是几百颗,大概1克左右;另外就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