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冬季生活(犁与驴)(4/6)
了,张洪跟熊山、树杈等人,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先用泥土做了一个犁的样子,然后烧成陶器,再将这个陶器当做模具,浪费了十几炉的铁水之后,终于将熊部落的第一个犁给做了出来。
说是犁,其实就是一块三角形的铁块,因为用的铁比较多,整体上面很重,大概80多斤,长40厘米,宽大概25厘米,形状并不规则,右边有一个导流板,在犁往前的时候,会把犁出来的泥土给推到右边。
除了这个犁头,树杈和熊山、熊木等人,也做好了配套的木架和绳索,用来人力或者驴子的力量拉动。
这样一来,有了驴和犁的加持,开垦荒地的速度就能加快很多,生产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原本张洪担心的占用过多劳动力导致食物不足的可能,也将大大降低。
因为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张洪带人做出来的犁很像后世的直辕犁,犁的主体由三根木头和一块三角形的铁组成,一根一米五长左右的直木作为犁辕,承担人或者驴的拉力,并通过犁辕把这股拉力传到下方的犁底和后方控制方向的犁把上,犁底部分用一根短棍与犁辕链接,三者构成一个三角形,犁底与地面接触的地方,用部落为数不多的铁,打造了一个两边低中间高,箭头形状的犁铧,用铁钉钉在犁底一端。为了方便更换,所有的部件,张洪都让熊山他们尽量做到尺寸一致,而且还多备了几套部件。
有了犁,那就要试一试犁的效果,张洪喊上人带着犁,在院外刚收完白菜的地上进行实验,张洪站在犁后面,犁辕前面用斧头斫开一个缺口,用麻绳绑了,麻绳分为两股,熊山和树杈一人拉着一根,并排向前走去。
张洪抬高犁辕,犁铧顺势插入地面约十五公分深,在两人的拉动下向前开去,田地里的土顺着犁铧向两边翻开。大概五分钟左右,三人耕出了一条长约一百米、宽三十公分的地。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一亩地大概要半个小时就能犁完,但是理论归理论,实践是实践,在耕地的过程中,张洪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前面两人拉动的力气有大有小,忽快忽慢,这就导致张洪不得不用很大力气去调整方向;其次就是张洪必须要控制着犁铧入土的深度,太深,前面两人拉着吃力,土也翻不过来,太浅,起不到耕地的效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