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翻倍(2/3)
选拔赛都结束,白卿宁收到了各地送来的案首名单与卷子。
白卿宁阅得很认真,她与内阁综合各方面维度各自列了个名单出来,这名单上的人,就算没能走到最后一步,他们也可以用别的方式去捞上来。
科举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人才就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只要是人才,他们就能破格打捞。
七月,是收割的季节,白卿宁很是关心平山村的收成,在朝会上的时候,她还特意叮嘱朝臣们,要严密关注各地的收成情况,以便日后做针对性的改良。
白卿宁说:“民以食为天,作为农耕社会,只有粮食产量上去了,百姓做到真正的丰衣足食了,我们大虞才能做到兵强马壮啊。”
七月中旬,农桑官钟大人的急信从岭南平山村飞到大虞朝堂的工部农桑司。
因着白卿宁的特意叮嘱,这几日但凡是农桑司的奏折,负责的官员们都优先审核。
眼下是收获的季节,先前已经有长安周边的郡城上了奏折,只是产量对比往年来说,变化不大,因此官员们在拆开这封岭南来的奏折时,也以为是差不多的内容。
结果看着看着,那官员就惊叫了起来,旁人吓了一跳,赶紧问他怎么回事,谁知他激动得直跺脚,啊啊啊的叫,就是说不出个有用的句子来。
“这姓蒋的莫不是疯了?”
“看!”蒋大人终于能挤出句子来,“看奏折!”
奏折有什么好看的?他们都捧着呢。难不成他案前那封就更好看一些?
有人探头过去,一目三行地看完,也跟着惊叫起来。
“翻倍!”那人瞪圆了眼,“你们谁来看一眼!岭南平山村的春稻收成翻倍了!”
翻倍?
就长安周边,皇城脚下,天子的眼皮子底下,各级官员都关注着的地方,有个别村庄的收成都减了四分,岭南那种蛮荒之地,竟然能实现粮食翻倍?!是岭南的水土更适合粮食生长?
如果是,那为什么往年报上来的数目都是少得可怜?
难不成是地方官故意瞒报少报,少报的这部分用来中饱私囊了?
等等,不对!
岭南平山村,那不是女帝指定的试验田的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