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最大的竞争对手(3/6)
他手里挥舞着一份刚刚印刷好的《海化风电2005-2006年度营收增长报告》,眉飞色舞地向四周炫耀:“今年我们海华风电,三年复合增长234!净利润从127亿直接干到1893亿!放眼全国,哪个风电制造商能追得上?再过两年,鑫风、华能这些家伙,统统得让路!”
话音未落,周围人中便有几声敷衍的笑声,也有人暗暗皱眉,面色微冷。
麦麦提远远听见,眉梢微挑,眼里闪过一丝厌恶。
吴俊豪带领的海华风电,这几年确实已成为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表面上看,是凭着主攻兆瓦级大机组——尤其是15w、2w平台的批量化推广,迅速抢占了山地、边远地区的风电项目。
但在麦麦提心里,却清楚得多。
吴俊豪的手段,从来不只是技术路线那么简单。
坊间传言,他在私下大量收购地方小型电场,通过低价锁定早期电量指标,把项目储备做到极致;
在供应链上,他推行极限压价,连塔筒、叶片、电控系统的主要供应商也被层层压榨,活生生把整个风电行业拖进了“大机组、快并网、低成本”的恶性竞赛。
更甚者,吴俊豪一向视“搞定政策面”为生存之道。
为了近距离接触主管新能源项目的高层官员,他不惜一掷千金:
包下航班所有头等舱,只为能在航程中左右环伺;
在多瑙河上豪掷重金,包租整艘游轮,只为设宴款待某发改委分管副主任——虽然最终未能成事,但由此在圈内声名大噪。
海华风电内部,则大规模安置五大发电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家属,专设高薪闲职岗位,名曰顾问,实为资源网络。
这一套利益输送和政商博弈,直接促成了海华风电在能源局、发改委、地方发改委等环节的项目审批中频频中标。
更狠的是,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规模,海华在下游电场推行赊销模式——风机成了伪装成“低息贷款”的资本工具。
先并网,后付款;项目公司拿到指标,海华拿到订单,坏账、资产泡沫、资金断裂,全都滚到了明天再说。
当然,这些事,在公开渠道上统统挂着“坊间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