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风中密语(2/3)
测量与风场建模,弥补边缘扰动带数据缺口。”
紧接着一字一句补充:
“由外方技术团队协调实施,测量密度将直接影响风机基础型式选择与长期疲劳评估。”
“建议就此外设专项资金,用于补充设备,模型解析与数据同步处理,预算预计增列……用以支持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风能
资源开发利用……”
既是技术部署,也是政治博弈。
将数据采集的主控权嵌入“中丹麦联合团队”之中,等于将ri实验室从独立主导的位置上挤下。
以高频监测作掩护,强行拉高项目预算额度——这笔钱,danida必须追加,也只能追加,等于让对方为中方的风电监测埋单;
再顺势提出数据联动机制,要求各方同步共享关键气象模型与原始监测结果——名义上是“效率优化”,实则将ris多年积累的风场建模经验半公开化,为本土团队积攒技术底座,铺路中方国产风机设计。
一计既出,三效并收,既克敌,又布势。
他满意的放下笔,抬起头,看向窗外。
戈壁夜寒,北风裹着沙粒拂过窗台,远处指挥塔的红灯一闪一灭。
“我终于开始明白,你们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何意思了。然而,有时候,渔翁也得先布好一张网。”
保罗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将文件压好,“就让我来为你们铺好这张网,作为这段时间以来,与诸位并肩作战、共同进退的谢意吧。”
——
麦麦提是在数据资源考察临近尾声时,才知道保罗先生趁着这段时间撰写出了十几万字可行性研究与技术经济分析报告。
相比于里索结合两家公司共同撰写的报告而言,保罗撰写的这篇文章,很好的弥补了其中的不足与存漏。
特别是他依据考察数据所撰写且反复打磨多次的《阶段性资源测评报告补编》,最后一页的落款处,是一行意味深长的标题:
“关于在民族区域开展风能资源开发的初步建议——以新疆达坂城项目为典型案例”
笔锋虽稳,意图却尖锐。
不只是为总结数据,更是一把锋利的利刃——专门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