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韬光养晦(2/3)
文斌所言的商业目的罢了。”
“那就还是要搞商业竞争了。”黄伟兴接过话茬,语气了然道。
“韬光养晦,厉兵秣马。”麦麦提点了点头,脑海里迅速掠过一行字: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日后拉清单。
这笔账,迟早要让他们双倍吐出来!
兴许真映照了那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n与维斯塔斯的暗中较劲,的确在某些程度上让风电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就比如说,他们的工程师,居然在各自暗中的较劲里,无意间将达坂城风能资源里一些被人忽略,却又十分重要的关于测点精度与风能微观结构上的信息给挖掘了出来。
然而,马文斌并非风能工程出身,对于他们提到的这些专业术语,实在是有些不明就里。
于是……
“保罗先生,究竟什么是局地风道效应?”马文斌说着,将手中记录的小本本摊开在保罗的面前,“这是两家公司分别在乌拉泊峡谷和南山山前带的采样对比,我都记下来了。”
“局地风道效应是某条狭窄地形通道存在‘加速风带’,其年均风速比平均点高出05至08米每秒。”保罗耐心地解释着马文斌小本本上的资料,“此处白天风速峰值稳定,风向集中,具备高年发电潜力和风机效率稳定性。”
就在他看着小本本上内容时,忽然“咦”了一声:“看来这两家公司的确去了未标注的侧点,进行了独立的数据采集。”
“但他们也确实敬业,这里的风道狭窄,常规风资源图根本无法精准分辨。”保罗忽然爽朗一笑,“还有这里,维斯塔斯为了展示塔架结构优势,将研究对象一直设在70高度,部署了多枚传感器,居然给他们发现了风切变低缓区。
所以这里才会有,在海拔1200-1300的缓丘地形,30到70高度间的风切变指数α较低,仅为012的奇妙现象,意味着塔架受力小,动载荷平稳。这样就可以使用轻型塔架结构,降低土建与运输成本。而这一点,就连我都没有注意到!”
保罗眼前一亮,连忙掏出了他之前所记录的要点,呢喃道:“我原以为在该区域,只适合部署小直径高速机型,这样未来建设风电场时,能减轻不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