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伏塘村模式(2/3)
村干部问道。
“我们选的枸杞树品种。一般树高15米~2米,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果实大、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每亩产量约1000-1200斤。
我们按每亩1000斤,每斤5元计算。一个3000亩荒山的村,年收入就是1500万。1500万的四成是多少?600万啊。十名长期工,加2名管理人员,70万足够了,采摘期间,聘请临时工,我算它200万。剩下的空间也相当可观啊!当然,第一年,产量不会太高,可能有些村还有亏的风险。
这样吧!第一年,所有的风险由我公司承担。由村里出十名长期工人和二名管理,负责种植园的日常维护。按工人每月4000元,管理每月5000元的标准,由我公司发放工资,做的好,还有年终奖。
另外,按30元每亩,给村里缴租金。第二年后,按分成模式执行,如何?”
众人一听黄伦这么分析,顿时来了精神。照这么算,只要是跟黄伦合作了的村,老百姓就能实现共同富裕了啊!
杨局长听黄伦这么分析,也比较兴奋,这样一来,村集体也有收入了。
但怎样保证这笔钱用到实处,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他有一个想法,但不能由他提,他提可能会惹怒一些人。由黄伦提就不一样了,于是,杨局长便将自己的想法用微信发给了黄伦。并用眼神提示黄伦看手机。
黄伦接到提示,看到了杨局长发来的信息。
不由得对杨局长竖起了大拇指,杨局长高风亮节、忧国忧民,有大局观啊!关键是还有办法,能让好的想法以制度的形式,落到实处啊!
既然这种合作方式,大家都能接受,那还耽搁什么呢,去实地丈量土地呗。
伏塘村的荒山,土壤较好,是沙壤土,是种植枸杞的首选之地。且荒山大部分是比较平缓的小山岭,便于种植、管理和采摘、运输。
熊运辉高兴地对黄伦道:“这里的地好,特别适合种枸杞。”
“嗯,我知道了!”
最后丈量完成,伏塘村一共是2600亩的荒山。量完后,大家就一同到村委会起草合同,准备签约。
回到村委会后,大家开始一一商讨合同细节。将前面开始讲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