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甘肥厚味(5/6)
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的特点。若发于骨胳的,多在四肢长管骨,易伤筋骨,生于关节的,最容易造成畸形。我选择临床常见的无头疽讲给大家听,如发于骨胳的附骨疽,发于关节的环跳疽,分别叙述。至于生在胁肋的胁肋疽;生在腋窝中的腋疽;生在股间的股阴疽,今按其性质分别归纳流痰、瘰疬来讲。流痰、流注等疾病大多包括于无头疽之内,今因其属性不同,治疗有异,我要另行讲述。关于好发于四肢末端,可因皮肉坏死,以致脚趾或手指骨节脱落的脱疽;发于乳房深部的乳疽等等。虽然俱名为疽,但是病的性质与无头疽不同,应注意。附骨疽,附骨疽是一种病邪深沉,附着于骨骼化脓的疾病。如《千金方》所说:‘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其特征是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尚有不少名称,如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生在手足腿膊等处,溃破后出腐骨的叫多骨疽。病名虽异,而其病变多发在四肢长骨。病因、证治大致相仿,所以把它们一起讲述,并统名为附骨疽。病因病理,由于疔疮、疖肿等发病后,治疗护理不当;或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使患儿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以致全身或局部骨胳的抵抗力大为降低,余毒湿热内盛,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留存在皮肤粘膜面或其他部位的邪毒,乘机繁殖,经血循环侵入骨胳,使经脉被阻,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本病。由于外来伤害,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胳损伤,复因感染邪毒,在人体受伤后,全身和局部抵抗力大为降低,同时瘀血化热,邪热蕴蒸,凝滞筋骨为患。辨证,本病主要指病后余毒,血行感染所致的病变。好发于儿童,尤以十岁以下的男孩更为多见。多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干骺端是骨干与骨骼相连部位。发病部位以胫骨为最多见,其次为股骨、肱骨和桡骨。起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口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初起即疼痛彻骨,一两天内就不能活动了,继则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如患在大腿部,红肿则不易出现,病变的骨端具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可作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成脓期,约在得病后二十天到一个月左右,身热持续不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