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人民快餐(3/5)
来她小心翼翼,迟迟不肯动笔。
担心自己过来还要花费大心思修改,于是尽量做到每句话都精细。
一些地方的用词涂涂改改,布满了钢笔尖点在纸面上的触点。
这是推敲用词形成的。
“尝试精练日常用语,不要书面化,也不要形式化,更不要刻板化。”
“文字上的风格,每个人与生俱来有。”
“多多少少,强强弱弱而已。”
“要顺着自己脾气来。”
“剩下的就是内容走向的偏好,这是决定一个人风格的另一因素。”
“苦玫,你没有很好的文字基础,我只能把自己的灌输给你。”
“我的想法和态度,就是不要去追求传统的‘无巧不成书’。”
巧合太多,不断让读者得到情绪高潮。
接下来稍有不好,读者就不会买账。
都是由奢入俭难,读者是,作者也是。
读者也无法一直读这种东西,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会腻的。
作者也无法这么写,会很累。
“当然,这个前提条件局限于长篇。”
第一个就是要让文字平实朴素起来,这是大巧不工的工具。
第二个,就是要用这种文字,去描写好人事物,这是让人物丰满起来,环境立体起来,这样里面自然而然会有很多可以脑补的地方……
“脑补,就是引起读者自行遐想的地方。”
第三,把故事节点描写好,这个对节奏控制很重要。
“节奏不是‘规律’,是明显的‘起伏’,不是‘机械波’,可以是‘脉冲波’,但绝不能总是‘起承转合’或者‘三幕十一纲’。”
起承转合是情节节点上把控,不是一个大事件。
大事件可以起起落落落落落,可以起起起起起起落,
“但是每个‘起’和每个‘落’里,都要做好强弱浓淡的‘起承转合引’。”
与其说强弱浓淡,不如用水墨画“干湿浓淡”解释更合适。
干就是干货,湿就是闲碎充水,浓就是浓墨重彩,淡就是轻描淡写。
轻描淡写,比浓墨重彩更难,也更重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