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非遗-纸扎、石塔烧饼制作、范庄龙牌会(1/3)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赵县纸扎、石塔烧饼制作技艺与范庄龙牌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赵县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或以精巧的工艺展现匠人智慧,或以独特的风味传承饮食文化,或以盛大的仪式凝聚乡情,共同谱写了一曲赵县文化的壮丽诗篇。
一、赵县纸扎:指尖上的民俗画卷
起源与传承
赵县纸扎是流传于赵县南南冯村一带的民间艺术,已有600余年历史。其起源于唐代“打春牛”习俗,后逐渐演变为丧葬祭祀、节庆装饰的重要形式。2011年,赵县纸扎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王传琴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着这一古老技艺的生命力。王传琴自幼随父学习纸扎,其作品融合剪纸、绘画、雕塑等技艺,以竹篾为骨、彩纸为衣,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亭台楼阁与民间故事场景,被誉为“指尖上的民俗画卷”。
艺术特色
赵县纸扎以“精、巧、美”着称。其制作需经拓面模、做篾身、糊纸、喷绘、装裱等十余道工序,所用材料包括竹篾、纱绢、彩纸等。纸扎人物多取材于古典名着与民间传说,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等,衣袂飘飘、神态各异,透着传统文化的韵味。此外,纸扎还用于制作灯笼、风筝等日常用品,其造型或圆润如月,或棱角分明,色彩鲜艳而不失雅致,成为赵县民间艺术的代表。
文化内涵
赵县纸扎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其用途广泛,既可用于祭祀祈福,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亦可作为节庆装饰,增添喜庆氛围。在赵县,纸扎艺人的工作室常成为村民聚集的场所,老人们讲述着纸扎背后的故事,孩童们模仿着艺人的动作,纸扎文化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如今,纸扎艺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技艺,将这一传统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二、石塔烧饼制作:舌尖上的千年传承
起源与传承
石塔烧饼是赵县特色美食,因产自赵州陀罗尼经幢(俗称“石塔”)附近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薛家烧饼铺以“外酥里嫩、香甜不腻”闻名乡里。相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