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非遗—扇鼓、战鼓、背灯挎鼓、梅花调(2/4)
“擂、震、滚、擦”等技法敲击鼓面,配合铜钹、铜锣的轰鸣,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声浪。其经典套路包括“冲锋鼓”“凯旋鼓”等,鼓点由缓至急,再由急转缓,模拟战争的全过程。表演者常身着铠甲、头戴红缨,以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将士的英勇。
文化内涵
赵州战鼓是赵县人民尚武精神的象征。其鼓点中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有“保家卫国”的悲壮。在和平年代,战鼓成为凝聚乡情、振奋人心的文化符号。每逢重大节日,赵州战鼓队便走街串巷,以激昂的鼓声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激发对家的热爱。
三、背灯挎鼓:夜色中的神秘狂欢
起源与传承
背灯挎鼓是赵县特有的民间舞蹈,与扇鼓、战鼓并称“赵州三鼓”。其表演多在夜间进行,舞者背负灯笼、挎鼓而行,鼓声与灯火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背灯挎鼓的起源与古代“傩戏”有关,曾用于驱邪祈福,后逐渐演变为娱乐形式。如今,它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南寺庄背灯挎鼓为代表性传承地。
艺术特色
背灯挎鼓的表演融合了鼓乐、舞蹈与光影艺术。舞者将灯笼固定于背部,挎鼓于腰间,在夜色中边走边舞。其鼓点以“轻、重、缓、急”变化,配合灯笼的明暗闪烁,营造出神秘而欢快的氛围。传统套路包括“蜈蚣赶月”“五谷丰登”等,舞者常组成长队,蜿蜒穿行于街巷,吸引村民围观。
文化内涵
背灯挎鼓是赵县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与对幸福的追求。其“灯”象征光明与希望,“鼓”代表力量与团结。在表演中,舞者以鼓声驱散黑暗,以灯火照亮前路,既是对祖先信仰的延续,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如今,背灯挎鼓成为赵县乡村旅游的特色项目,吸引游客体验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四、赵州梅花调:曲韵中的乡土情怀
起源与传承
赵州梅花调是赵县特有的说唱艺术,因唱腔如梅花绽放般婉转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由民间艺人结合当地小调与戏曲元素创编而成。梅花调以说为主、唱为辅,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语言诙谐幽默,深受百姓喜爱。近年来,赵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梅花调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