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非遗—渔家乐、北冶抬皇杠与八卦掌(1/3)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非遗:渔家乐、北冶抬皇杠与八卦掌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渔家乐、北冶抬皇杠与八卦掌作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平山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
一、渔家乐:渔舟唱晚的民间艺术
渔家乐,作为石家庄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流传于平山县回舍镇郜家庄村一带,是反映打鱼人家欢度佳节、喜庆丰收的民间舞蹈。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艺术特色:
渔家乐舞蹈共有九个角色,包括老渔翁一人、小生四人、小旦四人,角色的扮相和戏曲相似,表演形式分为行会和打场。小旦、小生基本步法为跟步,渔翁步法则为“八”字。渔家乐的乐队由民间管弦乐、弹拨乐和打击乐组成,音乐曲调为民间曲牌、民歌、小调,如《八板》《小开门》《大开门》等,歌词文雅可读性强,如《渔翁乐陶然》中描绘的渔翁驾船捕鱼、饮酒作乐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诗意。
文化价值:
渔家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具有导人向善与端正村风的作用。通过参加渔家乐的排练和演出,青年男女在农闲时不走邪路,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郜家庄村有顺口溜:“村有渔家乐,风俗样样好,家庭多和睦,邻里少争吵,姑娘不摸牌,小伙不押宝,学扭又学唱,顶过上学校。”足见当地人民对渔家乐的喜爱程度。
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渔家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保护。省地文艺工作者多次对渔家乐进行研究和整理,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渔家乐先后在省、市多次获得荣誉,如1985年参加石家庄地区曲艺、舞蹈汇演荣获二等奖,1987年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如今,渔家乐已成为平山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与体验。
二、北冶抬皇杠:皇家贡品的民间演绎
北冶抬皇杠,流传于平山县北冶乡天桂山一带,是一种记录明末清初为修建崇祯皇帝避难行宫而运送物品时的舞蹈,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