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别人家的孩子(3/5)
来越少,精致的太阳伞取代了原来的斗笠、油纸伞,各式各样的皮箱代替了竹箱,电饭锅的出现,让木桶蒸饭成为过去,筲箕、蒸箅等也渐渐没了用场。
再过二十年,斗笠、簸箕、筲箕、箢篼、背篓、竹篮等竹编物件,在农村大多成为古老的记忆,宛如老“古董”,在城市就更难觅踪迹了。
竹编工艺大致可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主要采用经纬编织法,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能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丰富多样。要是制品需要搭配其他色彩,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相互插扭,形成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剖出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编的筛子要精巧美观、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适,尤其是一些竹篾制作的工艺品,对工艺的要求更为精细。
这是门精细的手艺,需经过多年磨炼才能达到精湛的程度,这也是宋建国始终难以相信的原因,他觉得宋阳说得太过轻松简单,可看着宋阳劈篾如此利落,心里更多的是诧异。
但对宋阳来说,编个背篓真不算什么,这算是最简单的竹编制品,只要贴身、结实、背着舒服就行。
从把竹子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竹编用具,要历经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多道工序,且大多依靠手工操作。
上辈子,宋阳那双摆弄竹编制品的手,满是老茧和篾刺,去宾馆时,往姑娘身上一摸,都能把人家扎得跳起来。
对宋阳来说,上辈子上了年纪后,编一个背篓得花两天时间,能卖一百二十块钱左右;编一个背小孩用的竹篓得三天,能卖两百块钱左右;编一个竹箱子得五六天,这个能卖得贵些,能卖到七八百……
越往后,这些竹制品越难卖,几乎到了被淘汰的境地。
编好后拿去赶场,生意好时能卖出五六个背篓,不好时一个都卖不掉,一年下来,也就挣点零花钱。
也正因如此,他不得不顺应时代变化,专门学习编织制作竹碗、竹花插之类近乎工艺品的物件,期望能多赚些钱,但实际上,受地域限制,又有多少人了解、喜爱这些东西,愿意为此花钱呢?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