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2/4)
登,国泰民安!”我伸手握住犁柄,粗糙的木质纹理硌得掌心生疼,恍惚间,仿佛触到了千年前先祖们留下的温度。
我轻抖缰绳,黄牛哞叫一声,缓缓前行。犁铧切入泥土的刹那,湿润的土块翻卷而起,泥土的腥香扑面而来。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大地对话,沉重而坚定。身后传来太子亦步亦趋的脚步声,我却不敢回头——不是怕累,而是怕对上他年轻英武的面容,徒生岁月无情的感慨。
当第三道犁沟蜿蜒在籍田之上时,我的脊背已如压弯的弓,额头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滴入新翻的泥土中,转瞬不见踪迹。
将农具递给太子的瞬间,他指尖的温度透过木柄传来,温热而有力。看着他行云流水般耕作,动作娴熟利落,围观的百姓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我倚着观礼台的朱红立柱,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赞叹声,眼前却浮现出无数个深夜——去年大旱时,我在御书房对着泛黄的舆图彻夜难眠,烛火将我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如同这捉摸不定的国运。那时,我调粮赈济,组织修渠,每一道政令的背后,都是对万千子民的牵挂。如今,新土翻涌,希望的种子即将播撒,但愿这一次,上苍能眷顾大理。
“陛下,今岁定是丰年。”李达文不知何时来到身旁,声音里带着笃定。我望着他眼角细密的皱纹,恍惚间又回到了初登基时的模样——那时的我们,都怀揣着满腔热血,誓要让大理国河清海晏。
现在就连正当壮年的李达文也有了老态了。
“粮食,是社稷的根啊。”我轻叹,目光投向籍田上忙碌的百姓,他们弯腰播种的身影,与远处巍峨的苍山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卷。
暮色渐浓,回宫的马车缓缓驶过大街。车窗外,百姓们提着灯笼,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我靠在软垫上,冕服的重量似乎减轻了些,心中却愈发沉甸甸的。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洒在宫墙上,鎏金鸱吻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要延伸到不可知的未来。
太子戴寿宁的身影在余晖中愈发清晰,我轻抚着腰间那已有裂纹的龙骨匕首。此刻,我已能想象它传递到太子手中时的模样。岁月虽无情,但只要大理国的火种永续,一切便都值得。
没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