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4)
在回家的路上,宋莜莜突然问兰瑛。
“妈,怎么样?还入得了你的法眼吗?你说,现在社会里,像他这样年龄的男孩子,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生活态度?我总觉得他这种人,一点也不像现在的同龄人,倒有点像你们,甚至于爷爷辈的人,才该有的思想,把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累了一点?”
“怎么?你喜欢不负责的人?还是说对责任有逃避的想法?做人,有责任心不好吗?”
“没有!我就是觉得这样生活一辈子,会不会太累了?”
“你错了,做人哪有不累的道理?什么人不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累?工厂车间里,挥汗如雨的打工人不累?就算国家领导人也累!远的不说,你爸累不累?他还仅仅只是一个底层公职人员,你见他有多少时间是正点下班回家的,又见他一年之中,有多少天在休假?哪怕是家庭全职主妇,她也累,一家老小的一人三餐,吃喝拉撒,屋里屋外的,有哪一样不操心的?
你眼里看见的,别人的好与轻松,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如果你真正的进入角色里去,你就会发现,人家给你看到的,只是好的一面,而你没看到的,那才是真正苦累的一面。
个人的感知不一样罢了,在你眼里觉得好玩的东西,在别人眼里,不见得就好玩,那可能是他一直想逃避的苦难。因为,你没有真正的进入他的世界,别人眼里的你一样,所以,我们看到的,好的东西,可能都是别人不想要的,想摆脱的。
又比如婚姻,比如家庭,你看见别人的家庭,可能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你觉得这是你喜欢的,你想要的,而在当事人眼里,他可能觉得太平凡,太平淡,没有激情,没有新意,他正想逃离,要去追求另一种活法。
你以前不是读过庄子二则里的《知鱼之乐》吗?其中的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们反过来理解一下,子非我,安知我之苦,这是不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说这是感知和心境的不同,造成的认知不同,凡事都有多面性。
再来说你说的责任,责任是一种承担,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集体都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只有每一个社会主体尽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才能实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