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大明“通天索”(5/6)
下令将皇宫中的青铜礼器熔化,用来铸造滑轮。当第一批青铜滑轮完成时,却因太重导致绳索磨损过快。一位来自徽州的老木匠提出在滑轮边缘镶嵌牛骨,这个建议让朱元璋大喜过望,当即赏赐老木匠百亩良田。
经过三个月的日夜赶工,洪武版“通天索”终于问世。在钟山脚下的试验现场,二十名士兵拉动绳索,将重达两千斤的石碑缓缓吊起。朱元璋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年修孝陵,要是有这东西,能省下多少民力!”他立即下令在全国城墙修缮工程中推广,同时设立“天工奖”,重赏在器械改良中有突出贡献的工匠。
永乐位面
朱棣看完演示后,在奉天殿内来回踱步:“朕的宝船能纵横四海,难道还造不出这小小滑轮组?”他亲自绘制草图,将航海用的绞盘原理融入设计,并下令郑和从宝船工匠中挑选精英,成立“宝船工坊”,专门研制“通天索”。
郑和凭借丰富的航海经验,提出“防水防锈”的关键需求。工匠们尝试用桐油浸泡绳索,在滑轮表面镀上一层锡。为了测试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朱棣甚至下令将试验场搬到海边,任凭风吹日晒。当看到滑轮组在盐雾环境中连续运转三日未出故障时,他兴奋地说:“有了这东西,下次下西洋,搬运货物能节省一半时间!”
解缙则负责编写《通天索使用大典》,他将复杂的操作原理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定滑轮,稳如山,动滑轮,省一半,二者合,力无边。”姚广孝建议在滑轮组上雕刻佛教八宝图案,既能防滑又能安抚人心,这个建议被朱棣采纳,还特意请少林寺高僧为第一批器械开光。
宣德位面
朱瞻基看着漕粮沉船的画面,痛心疾首:“每年因搬运损耗的粮食,够养活多少百姓!”他下令在御花园设立秘密试验场,要求工部侍郎每月汇报进展。杨士奇提议将试验与官窑生产结合,用烧制瓷器的窑炉来锻造滑轮,既节省成本又提高效率。
于谦在宣府设立分试验场,他发现北方气候干燥,绳索容易开裂,便尝试用驼毛与蚕丝混合编织新绳索。一次试验中,滑轮组突然失控,差点酿成大祸。朱瞻基并未责怪,反而增加拨款:“朕要的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神器,不是完美无缺的摆设。”
经过无数次改良,宣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