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千里耳的诞生(2/6)
当朱由检对着管道喊出“朕乃大明皇帝”时,另一端的侍卫激动跪地:“陛下,字字清晰!”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超过二十丈,声音便衰减得难以辨认。】
【“定是管道太长,声音散了!”年轻工匠李青突发奇想,“若将管道弯曲折叠,既缩短长度,又不影响传声,如何?”团队立刻制作出螺旋状铜管,可声音在弯折处大量损耗。连续七日,工坊内灯火通明,朱由检与众人围在图纸前激烈争论。】
【“声音在弯折处受阻,需有东西将其‘推’出去!”张和突然喊道。在他的提议下,团队在弯折处加装铜制扩音锥。当改良后的传声筒测试成功时,赵铁牛红着眼眶说:“陛下,这东西造得比登天还难啊!”】
【成品完成那日,朱由检在皇宫广场当众演示。他站在午门城楼,对着传声筒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持此筒者,可入宫面圣!”声音清晰地传至百米外的端门。在场大臣、侍卫无不瞠目结舌,礼部尚书徐光启激动得胡须颤抖:“陛下,此乃亘古未有的奇技!”但也有御史高声弹劾:“这必是妖物!若声音能隔空传递,岂不乱了纲常?”】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激烈交锋。朱由检猛地起身,龙袍翻飞:“倭寇犯境时,军报延误导致多少将士白白送命?黄河决堤时,消息迟缓让多少百姓葬身洪水?朕不管它是奇技还是妖物,只要能保家卫国、造福百姓,就必须推广!”】
【他当即下令在九边重镇和重要州府配置传声筒。首批传声筒运到辽东时,总兵王猛将信将疑:“这铜管子真能传声?”当他对着传声筒向百里外的副将下达“明日寅时,奇袭敌营”的命令,并得到清晰回应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竟红了眼眶:“有此神器,我军如虎添翼!”】
【消息传回京城,朝堂上反对声彻底消失。朱由检趁热打铁,设立“传声监”,专门负责传声筒的维护与改良。他还下旨:“凡能改进传声筒者,重重有赏!”】
【在民间,传声筒引发了巨大轰动。京城茶馆里,说书先生绘声绘色讲述:“皇上造的‘千里耳’,能让声音翻山越岭!”而在各行各业,传声筒带来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漕运码头:效率革命】
【苏州漕运码头,往日里船工们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