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一场豪赌!新的难题!(6/8)
原来许多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都能种上粮食。
说到底,要让粮食产量增加,无非是两条。
一条是提高单位面积的粮产量。
二则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修水库既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会极大的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因为原来由于供水灌溉问题而无法正常耕种的土地,在修建水库之后,有了水源灌溉,就能垦荒播种了。
不仅如此,以前供水不足而造成亩产量很低的土地,供水增加之后,亩产量也会大幅提高。
灌溉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的信心,则来源于大明现在的人口。
经历了元末战乱,此时大明的人口仍然不多,人均耕地面积很大。
同样的耕地面积,只要好生加以利用,哪怕再养活多两三倍的人口,都不是问题。
这里还有另一个关键是,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大明婴幼儿的成活率不高,人口并不会在短时间内爆炸性增长。
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十分特殊。
虽然经历多年战乱,但与历史上战乱造成人口大幅下降不同,那段时间,人口还一直在稳步增长。
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让婴幼儿的成活率有了质的变化。
与此同时,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于是便陷入了一边人口迅速增长,一边老百姓却越来越穷,越来越吃不饱饭的怪圈。
这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进速度,远远快过建水库及开垦荒地的速度。
增产的粮食,被多出来的人口消耗一空。
粮食年年丰收,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水库也建了无数,百姓却仍然很难将肚子吃饱。
因为人口数量增长得更快!
但大明的情况,显然不一样。
目前的医疗卫生条件,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青霉素之类的,也没有被发明出来。
人口虽然一直在增长,但速度却不会特别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