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妖姬眉眼放电情似水(7/8)
情绪愈发高涨。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与每一个听众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歌声时而高亢激昂,如展翅高飞的雄鹰,冲破云霄;时而温柔婉转,如呢喃细语的微风,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念奴唱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全场陷入一片寂静。片刻之后,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响起,响彻云霄,久久不能平息。那掌声如同汹涌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人们被念奴的歌声所打动,被她的美丽所吸引,沉浸在这场艺术的盛宴中,无法自拔。念奴微微鞠躬,脸上露出迷人的微笑。她的身影在舞台上渐渐消失,但她的歌声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这个繁华的大唐盛世,歌舞艺术得到极大发展。太常寺作为掌管礼仪祭祀乐舞的最高级别机构,其中太乐署和鼓吹署两个机构负责歌舞演艺。当时还设有教坊、梨园等机构,教坊专掌俗乐舞、俳优、杂伎等娱乐性表演活动,男女兼用,女乐居多;梨园的乐工舞人则是从坐部伎和宫女中挑选出来的优秀者,相当于“皇家歌舞团”,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艺人,专门负责训练、培养乐舞人才,并负责创作、表演音乐和舞蹈等。唐代的“演艺界”繁荣兴盛,史书多有记载,《新唐书·礼乐志》曾云:“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唐代歌舞至唐玄宗李隆基朝达到极致,唐玄宗李隆基不仅自己精通音律,热爱歌舞,还大力推动了歌舞艺术的发展。当时的歌舞演员也是群星璀璨,云容、迎娘、蛮儿、念奴等教坊里的“明星”常被皇帝召入宫中参加宫廷除夕晚上的演出。《开元天宝遗事》中记有唐玄宗李隆基评价念奴唱歌的文字:“帝谓妃子曰:‘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唐玄宗李隆基对歌妓念奴也是恩惠有加,常带身边陪酒吟唱。当杨贵妃得宠之时,总是主动把念奴推送到唐玄宗李隆基怀中,后来俩人育有一子。众所周知,杨贵妃不能生育,唐肃宗李亨的生母表面上为杨贵妃,实则为念奴。令人惋惜的是,念奴至死也没有得到封号的名分。
唐代诗人张祜曾作诗赞道:“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诗中提到的赵解愁,擅长竿技,是教坊中的拔尖者,经常进宫表演节目。当时还有很多像赵解愁这样的“演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