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商业巨头(1/3)
唐达找了个地方坐下后,一点不客气。
他找了一杯看上去没动的茶水,咕噜咕噜全部灌了下去。
喝完后还要吐槽:“你都当国公了,怎么茶水还这么小气,大杯的上啊!”
唐达一点没把自己当外人:“不是你上次提的那个什么搪瓷工艺,就是铁胎上面加陶瓷,我专门找人问过,以前就有了,不过是铜胎加陶瓷,我让他们把工艺改良了一下,弄出了成品,就有大杯子,下次给你送两个过来。”
现在能和徐闻毫不见外的,除了唐达以外,也没几个人了。
唐达本是清平县的土财主,最早投资徐闻,可谓天使投资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老家伙六十多岁,越活越开朗了。
徐闻也很喜欢这种感觉。
“那赶紧的,先送一套茶具过来,另外你刚刚喝的那杯茶,是先皇御赐的红茶,全天下也就只有我这里还有几两,都被你牛嚼牡丹给喝了。”
唐达毫不在意地说道:“也就那个味道,你说说和你在福建那几棵老茶树好吗?不就是有皇帝加持,就和我们四海商会往外卖的东西一样,盖上大明皇族的标志,那价格噌噌往上涨啊,那些小国的什么国王抢着要。”
自四海商会创建以来,唐达就是总会长,执掌商会二十余年。
可以说徐闻除了提供方向,还有最初的一点资金支持,以及牵线搭桥上郑和以后,其他的都是唐达一手操持起来的。
也正因如此,唐达从清平县首富,一跃成为天下巨商,坐拥的财富仅次于全球首富徐闻。
大明皇室现在过得这么滋润, 朱棣北伐从来不用操心军费问题,也都是四海商会的功劳。
同时海外赚回的海量资源,唐达也听从徐闻的建议,并没有像一些土财主一样,赚钱了就拼命买地。
而是投入了教育,技术革新,以及再生产中。
在四海商会的支持下,沿海各地都形成有自己特色产业集群。
没错,提前六百年,产业集群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
比如说山东的陶土,江浙的纺织,造船,冶炼,福建的造船,养殖,两广的陶瓷,手工艺品,都成为当地的拳头产品。
当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