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2/3)
暖管”,将书房的小火炉与隔壁卧室相连,暖气共享;农家妇女把碎布缝成“保暖帘”,挂在门口挡风;更有甚者,将废弃陶瓮埋入炕底,填入炭灰,制成“长效暖炕”,三日不用添柴。】
【但繁荣背后,隐患暗生。】
【“大人!城西刘老汉家着火了!”衙役气喘吁吁禀报,“说是地龙循环炉的管道过热,引燃了木梁!”】
【暖冬监立即出台新规:所有取暖器具必须加盖“暖”字火印,工坊需公示安全使用说明;铁匠铺定期巡检铁制部件,陶窑厂对耐火材料严格把关。】
【革新的春风甚至吹进了皇宫。】
【“陛下,这是新制的‘鎏金暖手炉’。”太监来福捧着嵌宝石的手炉,“双层镂空设计,既防烫伤,又能当香炉用。”】
【朱由检摸着温热的炉身,突然想起微服私访时百姓冻裂的双手,沉吟道:“传令下去,拨出千件平价暖具,送往北方边境。再设‘暖冬学堂’,教百姓如何安全取暖、节约燃料。”】
大明“寒夜暖阳”终章:暖意漫及的万象更新
【暖冬学堂开课那日,京城的慈仁寺挤满了人。老陶匠吴土根蹲在院子里,手把手教农妇们辨认耐火陶土:“看这土质,泛红的才抗烧,泛白的一烤就裂!”西洋传教士龙华民则架起木板,用炭笔绘制“地龙循环炉安装示意图”,时不时被大爷大妈拽着问:“洋先生,这管道拐弯处咋整?”】
【而在边塞宣府,军户们围着新砌的“防风暖灶”啧啧称奇。灶头嵌着可旋转的铁架,既能烧饭又能烤火,烟囱直通土炕。百户长拍着黝黑的灶台大笑:“以前生火得俩人盯着,现在塞块炭饼就能管半宿,省下的功夫能多打两双棉鞋!”】
【暖意的变革还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商机。】
【“暖冬香!驱寒安神,一炉两用!”金陵秦淮河畔,小贩举着特制香饼吆喝。香饼以艾草、桂皮为料,放入暖手炉中,香气与暖意交融。画舫里的姑娘们争相购买:“熏着这香,抚琴时指尖都不僵了。”】
【更有精明商人推出“冬日联营券”——凭券可在布庄兑换防冻膏,在炭铺换购松脂炭饼,在铁匠铺修补漏风的窗户。茶楼里,说书先生敲着醒木:“列位看官,如今这过冬,讲究的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