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5/8)
可以联想到“曲池穴”,它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夏天按摩这里,就像是给身体开了个小小的空调,既能清热解暑,又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内外都凉快起来。
秋天到了,黄帝有一天心血来潮,问岐伯大神:“哎,老岐啊,为啥秋天治病的时候,咱们老爱挑那些‘经俞’穴位下手呢?”岐伯一听,捋了捋他那不存在的长胡子(毕竟神话里嘛),笑眯眯地说:“陛下您有所不知,秋天啊,就像是自然界里的金子开始闪耀,万物收敛,咱们肺脏也开始忙着‘收拾’身体里的垃圾,准备过冬。这时候,金气(肺对应的五行属性)渐渐占了上风,把火气(心对应的五行属性,代表阳气)给压了一头。阳气呢,就躲进了身体的小角落,阴气呢,悄悄探出头来,还带着点湿气。但这时候的阴气啊,就像是个刚出道的小反派,还没那么嚣张,所以咱们就通过‘俞穴’(比如肺俞、脾俞这些,可以理解为身体里的‘排污口’)来把它引出来,排排毒。再通过‘合穴’(比如曲池、足三里,相当于身体的‘能量补给站’),给阳气留条后路,毕竟阳气也开始打盹了嘛。”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哟呵,老岐你这一说,我算是明白了。那冬天呢?为啥又爱扎‘井荥’了?”岐伯继续他的科普秀:“冬天啊,水元素当家,咱们的肾就像个冬眠的小熊,关门闭户,阳气缩得跟个小猫咪似的,阴气呢,则是霸气侧漏,成了老大。太阳(中医里的巨阳,指的是阳气最旺盛的经脉,比如膀胱经)都躲得远远的,阳脉几乎快找不到影儿了。这时候,咱们就得用‘井穴’(比如涌泉、少商,就像是身体里的‘深井’,能引出深层的寒气)来对付那些叛逆的阴气,让它们别那么嚣张。再用‘荥穴’(比如鱼际、二间,就像是身体的‘小溪’,能滋养干涸的阳气)给阳气加点油,让它别彻底熄火。所以嘛,冬天多扎扎井荥,来年春天,鼻子就不容易‘漏水’(鼽衄,就是流鼻血)啦!”
说到这里,我得给您多唠叨几句,这中医穴位啊,可不是随便扎扎就行的,得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咱们现代人,虽然不用像古人那样按季节严格区分,但了解这些背后的道理,对养生可是大有裨益。比如,秋天干燥,容易咳嗽,你就可以试试拍拍肺俞穴,给肺来个“深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