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召回监军宦官(1/3)
偌大的殿宇内,烛火摇曳,偶尔响起炼油的噼里啪啦声。
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不定。
他那一双浑浊的双眼,倒映着明明灭灭的烛火。
李豫一直垂着脑袋,双膝跪在地上,等待他的答案。
“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儿,你说得对,要是真想反,朕不管是派多少个监军宦官去监督,他一样会反。朕立即下圣旨,把各地的监军宦官给召回来。”
“皇爷爷英明!”
李豫叩首于地,在心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当天,李隆基草拟了几十分诏书,命令上百名传令官,快马加鞭地赶赴各地战场,颁布了撤回监军宦官的诏令。
之所以要派出这么多传令官,是因为考虑到万一部分传令官遇到安禄山叛军,政令不能及时通达时,其他的传令官依然可以转道迂回地把皇帝的诏令顺利传达。
“今狼烟四起,贼子逆窜,贼寇所及,万民流离,朕痛心矣!安史之乱,朕之过也!思及过往,不听忠言,朕悔恨难安,夜不能眠,唯有以泪洗面耳!呜呼!长安危矣,大唐危矣!大唐猛士安何在?登楼望高,日夜望穿!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朕已将宦官全部召回,惟愿将士尽全力讨贼,勿负朕乎。他日山河收复,朕定洗心革面,善待诸将,封荫子孙,享万年太庙!”
跟随诏令发出去的,还有李隆基的一番痛心疾首的忏悔词。
当然这也是李豫提的建议。
他觉得,李隆基晚年的昏聩,激化了中央和将领的矛盾,破坏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基础。
所以,李隆基的忏悔书是必须的。
必须让正在平判的将领,看到李隆基的忏悔和承诺,他们才会安心地为大唐效忠。
大唐,这个建国后,就不断发生流血政变的政权,皇帝和功臣之间的信任,总是很脆弱。
功高震主、功高不赏,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
要让各地将领安心地为大唐卖力,那就要承诺,他们有了功劳一定重赏。更重要的是,要让将领们有安全感。
果不其然,半个月后,当正在和叛军鏖战的将领,得知皇帝召回监军宦官之后,无不拍手称快!
一个个朝着长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