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立志出乡关(2/3)
将原来的二十七人增加到了二十八人。这其中的原因,一是益久舅舅的第二封信写得实在诚恳,满纸都是求人帮忙的真挚之情,让人难以拒绝;二是当我再次去找宫主任时,父亲和我一道前往他家。他家与我家前后庄,距离很近,一声呼喊便能听到回应,他或许碍于这多方的面子,才设法同意了我的请求。
十一月初,出发的日子终于来临。临行前一天的晚上,家里弥漫着一种别样的气氛。母亲将我所要带的衣物查了又查,她那温柔的眼神中满是担忧,每一件衣服都仿佛承载着她的牵挂。她不停地嘱咐着我:“出去要注意保护自己,平时不要任性,不要丢三落四,有粗无细。
在家衣服由姐姐洗,事情由爸爸做,房间东西由妈妈搜,连床被都有妈妈铺叠。在家里你跌倒油瓶不扶,就管好你自己在公家所做的事,这叫‘家作懒,外作勤’,妈妈都晓得你的心事,现在离开家一个人出去那么远,要自己照顾好自己。”说着说着,母亲的眼泪簌簌地滴落在我的脸上,那温热的泪水仿佛带着无尽的牵挂和不舍。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父亲则默默地用塑料线连夜结了个网络子,将所有的东西理得整整齐齐。他一边整理一边嘱咐我,到了那里,要把络子、袋子放在一定的地方不要乱扔,因为回来时还要用。平时的东西也要摆在一定的地方,省得用时乱找。父母一直收拾到深夜才肯休息。
第二天,父亲把我的行李扛在肩上,那坚实的肩膀仿佛是我永远的依靠。他一直将我送到公社,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太多的话,但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不舍。等到车子开走时,他才缓缓转身回家。就在父亲转身的那一刻,我看到父亲一直噙在眼里的泪水直往下滚。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我坐在车上,目光紧紧追随着父亲的背影,直到那熟悉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之外。
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首次离开韶山时给父亲留下的一段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深知自己不可能有如此雄才大略,更不可能成为济世救民的伟人,但我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有献身事业的志向。虽然我没有将此时此刻的心境表露给父亲,但是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