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排队枪毙的末日(4/5)
,大大提高了射击的稳定性和隐蔽性。
更致命的是五连铳的曲肘杠杆装填装置,射手无需起身即可完成再装填。
这种先进技术催生的散兵战术,让罗马军团的华丽横队成了死亡长廊。
罗马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鲜血染红了整个战场。
“这不是火枪!这是魔鬼的武器!”
马库斯看到副官的脑袋像熟透的瓜般炸开,红白浆液溅在他镀金的胸甲上,惊恐地大喊起来。
罗马引以为傲的三段击彻底失效,前排士兵尚未完成装填,后排同袍已如镰刀下的麦穗般成片倒下。
罗马军队的防线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未时未至,战场已呈现出一幅诡异的景象。
秦军阵前堆积的弹壳在阳光下闪烁如金鳞。
而罗马军团整齐的横队如同被巨兽啃食,处处都是突兀的缺口,士兵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惨不忍睹。
幸存的罗马士兵们惊恐地发现,即便侥幸冲过死亡地带,等待他们的是更恐怖的链弹风暴。四零铳霰弹模式发射的弹幕,能在100步距离打穿三层橡木盾,所到之处,罗马士兵纷纷倒下,没有任何人能够挡住这如潮水般的攻击。
罗马战术本质上是冷兵器时代“接触面最大化”思维的延续,他们试图通过密集的队形,在单位空间内形成最大的火力密度,从而压制敌人。
而秦军散兵线则体现了热兵器时代“杀伤面最优化”的新逻辑,他们追求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最大的杀伤效率。
燧发枪时代5 - 8分钟才能完成十轮齐射,秦军却能在相同时间倾泻五十轮火力。
这种非线性增长源于定装弹带来的装填革命,如同冷兵器到自动武器的代差,让罗马军队根本无法招架。
五连铳的肘托设计和四零铳的膛线后坐力缓冲装置,标志着战争机器从“人适应武器”到“武器适应人”的转变。
当罗马士兵还在为站姿射击的稳定性苦恼时,秦军新兵已能在卧姿状态进行精准点射。
秦军的火炮也更加优良,不管是命中率还是射程,都远远超过罗马帝国。
秦军挖掘的战壕也很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