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新式学堂(2/3)
重视眼前之利,必须要略施些手段,再找几家商会来带个头。
以他们的见识,自然能看得出,县令大人设立学堂是对“商人们”有利之事,但是那些进入学堂学习出来之后的工匠,却未必能进入自己的工坊。
那等于是自己花了银两,却白白替别家工坊培养了人才,于他们自己便是吃亏。
师爷把心中顾虑向唐宋一说,却没想到,就连这一切,唐宋也已经想到了。
“此事完全可以通过事先签定契约来互相约束。只要那些学徒,在某几家学堂上学,甚至还有机会得到银钱资助,但其学成之后,必须要指定的工坊做足年数,之后才能转投他家。”
这一点,对于那些商会的回报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按当时的风气,只要他们在某一家学堂开始做工,那若非极大的变故,他们自己也不会轻易变更工坊。
换句话说,他们很可能会成为该商会一辈子的工匠,得到了回报极为丰厚,远非少量的银钱所能估量。
师爷这才打消了所有的顾虑,有着种种的保障,就能说服商贾会自愿掏出银两。
至于地方的百姓,那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想要自己为孩子们寻找学堂,花费银钱极多,而且还要让孩子跋山涉水才能找到求学之所。
现在,他们把学堂开在各个县中,就近便能上学,而且识字之后,还能直接进入工匠,赚得银钱补贴家用。
当然,此举肯定也会让很多本来有才能进入正规学府的学子,受限于签定的契约,只能转为工坊的工匠。
对于儒士看来,这样便等于埋没了一名人才。
可惜,唐宋对于人才的看法,与他们是完全不同的,谁说学堂之中出师,最后进入工坊作为工匠的,便不能称为“人才”了?
唐宋做好各地的规划之后,立即调动大量的货船,运送石灰等材料先来,在这里建起大量的房屋。
同时,他还要给予周围的百姓部分银钱,鼓励他们在农闲之时前到未来的工坊之中做工。
虽然买地的时候,魏华清就出了非常优厚的价钱,但是分发给百姓的银钱不必过于吝啬。
这样做既能获得好的名声,避免以后的麻烦。又可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