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2)
府试的第三场连考两天,考的是重中之重的策论,要考生就国家大事建言献策了。
策论总共三道题,每一道都有固定的字数要求,写多了不行,写少了也不行。
一道关于羁縻之策,一道关于边境互市,一道关于水利建设。
还真的,都是国家大事。
看到这些题目,姜丰叹了口气,贫家子弟和世家子弟的差别又体现出来了,这哪是普通穷书生接触得到的事呢?
像姜丰这样的农家子弟,这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的就是府城,日常了解最多的,也不过一亩三分地的事,对国家大事能知道什么?能够纸上谈兵地写一些古代事例,已经算博学的了。
世家子弟则不然,他们有名师教导,许多人父兄还做官,平日就对时政耳濡目染,又能了解朝廷动态甚至考官喜好。
那么考起试来,谁更能言之有物、更有优势,也就不言而喻。
科举看似公平,人人都能考,实则最大的不公平,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就拿师资来说,像姜丰这样,有个秀才的爹,私塾先生又是秀才的已经不错了。有一些贫穷的地方,坐馆先生甚至只是童生。
自己都只是童生,对经义的理解都有限,又怎么教出高明的学生?
权贵子弟呢?《红楼梦》里面,林如海给女儿林黛玉请的先生是贾雨村。贾雨村人品怎么样先不说,人家是两榜进士出身,做过知府的人!
相当于请个博士毕业做过市长的人,来给个六岁女孩启蒙!
但现在吐槽不公平也没用,现实就是这样啊!姜丰吐纳了一下,排除杂思,思索了一会儿,把提纲先列出来。
幸好他还有一个优势,从信息大爆炸的后世而来,作为一个曾经的键盘侠,他什么都懂一点。又将收录了近几科优秀时文的《小录》背得个滚瓜烂熟,勉强算是知道怎么答。
比如说第一道题,羁縻之策,是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姜丰旁征博引,从历朝历代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说起,再重点阐述羁縻之策的优劣,以及本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本朝羁縻之策的重点,是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据说有个威国公岑家,世代镇守西北……当然少不了的是歌功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