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2/4)
800余亩,2005年富强村上报的贫困户110户共计370人。”
“富强村很大一部分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全村有三百多人外出务工。”
“从资料上看,富强村的贫困人口占据了村里总人口接近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啊。”
走访贫困户的路上,陈山河正在向李安介绍着自己了解富强村的情况,这都是从县里和乡里得到的资料。
李安听完陈山河的介绍后点点头说道:“确实很穷啊,咱们一路上走过来,路过的老百姓家绝大多数都是土坯房,有砖瓦房的人家屈指可数。”
陈山河得到的数据和李安记忆里富强村的样子差别不是太大,基本上能反映出村里的实际情况。
“王主任,县里,乡里以前就没有想过怎么帮扶村里脱贫吗?”李安问道王德福。
“哎~”王德福先是叹了一口气,然后才缓缓地说道:“咱们村是关庙乡最偏远的贫困村了。村里也没有什么产业又不通水泥路,那条通往乡政府的土路大车很难进来,这里的基础条件太差了,没人愿意来村上投资发展产业,县里和乡里每年也就是发些补助,杯水车薪啊。”
“要想富先修路,你们没有想想办法先把路修好啊。”陈山河在一旁说道。
他大学是金融专业的,对于经济发展基础知识还是熟悉的。
“修路,谈何容易。以前也找人估算过,我们这里要是修公路的话,平均一公里就要二十万,从村里到乡上有八公里路,粗略估算都需要一百六十万,哪有那么多钱啊。”王德福苦笑一声。
“不能找乡里或者县里想想办法吗?”陈山河又问道。
“山河,这里一个乡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二、三百万,你让乡里拿出大半年的财政收入来给一个村修路,怎么可能。”李安向陈山河这个小白普及知识。
“那县里申请呢,县里总归有钱吧。”陈山河还是觉得可以想想办法。
“县里?阳东县本来就是贫困县,一年的收入也就2亿多,支出却接近三亿,年年都要靠省里的财政转移支付才勉强维持下去,怎么可能有钱为村里修路。”
对于政务上的事李安那可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解释起来如数家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