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陶制器皿(3/4)
,阴干八天的陶坯破裂了五成以上,而仅仅阴干了七天的陶坯几乎是全军覆没。
老陶和几位经验丰富的师傅经过深入的讨论后得出了结论,陶坯一定要阴干到十天以上,为了切实保证质量,有效提高成品率,阴干时间最好能够延长到十二天。
并且,阴干时间还可以依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灵活进行调整,当然,这种调整必须经过科学的实验验证。
心心念念的陶器啊,历经漫长的半月时光,终究还是成功烧制出来了。我的米饭呐,我的炖肉啊。曾树紧握着手中的陶罐,心中感慨万千。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陶器没有上釉。
未经上釉的陶器,其孔隙相对较大,通常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吸水性,或许会出现渗水的状况,虽然不是很明显,但一般来说,也难以长时间用来盛装液体。
并非曾树不想给陶器上釉,而是他真的不会呀。
事实上,人类发明陶器之后将近两万年的时间里,人类使用的陶器都是无釉的,我国陶瓷的上釉技术起源于商周时期。
先民们在烧制陶器时偶然发现了“釉”,他们留意到出窑的个别陶器表面有星星点点发亮且不吸水的东西,经观察发现是窑内草木燃料燃烧后的灰尘落到器物表面所形成。
此后人们尝试把燃烧过的草木灰调成浆状涂抹到陶坯外表再入窑烧制,成功形成了釉。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发明出了各种“人工釉”。
可这也仅仅只是听说,根本就没亲眼见过啊。只能给老陶他们一些提示,让他们日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了。
清点工作结束后,曾树勉励了一番陶艺师傅们,并且明确要求他们进一步加大产量,以便让部落居民们能够早日实现陶器的普及使用。
随后,曾树让棒槌哥抱着一堆陶器回了家,而至于如何挑选那些陶器献给大祭司,以及哪些用来供奉祖先这种极为重要的事情,就全权交给老酋长他们去处理了。
曾树回到家中,妹妹望着眼前一大堆的盆盆罐罐,直发愣。
这些陶器都是在第一天制陶坯的时候,老陶按照曾树的要求为他私人订制的,其中有脸盆般大的陶盆,用于烧水的陶罐,喝水用的陶杯,吃饭的陶碗等等,多达十多件,而且陶盆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