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大结局:水果大王,一战成名!(9/15)
?
明朝有一本笔记上面,讲了一个有关午睡的小故事。有一个人,暂且称之为“客人”。他去探访一个朋友,称之为“主人”。客人坐在客厅里面,等那个主人出来。但是等了几分钟,主人没有出来,他竟然坐在椅子上睡着了。过了一会儿,主人出来了,看见客人睡得竟然拉起了鼾,就没把他叫醒。主人坐在旁边的椅子上,闭上眼睛。过了一会儿,主人睡着了,客人却醒了。客人看见主人在睡,他继续睡。过了十几分钟,主人醒了,看见客人还没醒。主人也继续睡。又过了半个小时,客人把眼睛睁开,发现天都黑了。他去瞧了瞧主人,主人还没洗。于是,他就蹑手蹑脚手地离开了。主人醒来,已是半个小时之后。他睁开眼,哪里还有客人的影子?他就走进屋子后,去吃晚饭了。这个笑话,虽然不好笑,但是也说明了当时的一种情况,就是说人们都太闲了。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当年,刘备为了把诸葛亮请出山,曾经三次去找诸葛亮。第三次,刘备去找诸葛亮时,曾“拱立阶下半晌”,继而“又立了一个时辰”。从这段记载上看,可以知道诸葛亮,至少睡了三个小时。诸葛亮先生还是非常能睡的。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这首诗是唐代的柳宗元写的。他写得非常含蓄,他记下了一次午觉,充满了一种雅趣在里面。好像是一个国外的专家说过,他说,午休是一个人的身体器官,自我保护的方式。如果每天能睡半个小时,那么在下午的时候,一个人的精力会更加充沛。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其实,这个养生上的妙处,李渔早就说出来了。我告诉你,如果一个病人如果经常睡不着,他的身体就没有得到休息。他的病情,就会更加严重。如果一个病人,他能够酣畅地睡一觉,醒来之后,他的精神状态,也会比之前要好。
古代有些文人的生活,就过得非常悠闲。他们出门旅行,到了中午,不管在哪里,也还要午睡。他们带着睡具,这种睡具就叫胡床。它不是我们现在人睡的床,而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类似于现代人所坐的马札。明代文人袁宏道《和江进之杂咏》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