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祖泽鸿记忆中的祖家(2/4)
后一个追兵都没有,明军直接溃败七百里,从前线惊慌失措跑回山海关,古今战史奇观。
祖大寿本是中军官,他更应该羞耻,声望更应该一落千丈。
但祖大寿退到宁远后,抓住机会完美逆袭,他不仅没有跟随大军继续退,反而勒令全家退守觉华岛,誓与辽西共存亡。
共存亡不守宁远城,你跑到觉华岛做什么?
但不管怎么说,祖大寿是唯一没有退到山海的中军官,大明朝好歹留了一丝颜面。
因为明军溃逃太快,努尔哈赤刚刚攻占辽阳,辽东大片土地和城池来不及消化,根本没想到明朝会丢弃辽西,他也很干脆,占领广宁打通草原通道后,直接搬师回家,对大凌河、锦州、松山、塔山、宁远等重镇,连看都未看一眼。
好嘛,从大凌河到山海关七百里真空地带,只有祖家兄弟九人带着长辈留下来的875名家丁,是唯一成建制留守关外的军队,想不出名都难。
祖家迎来第一个贵人,帝师孙承宗出镇辽东,对祖家的‘英勇’非常赞赏,一家‘收复’二十多城,祖家兄弟全部成了营兵体系中的将军。
从此刻起,祖家的性质变了,不再是守土的将门,而是军事集团。
这是祖大寿为首的辽西将门对广宁溃败的反思成果。
朝廷认为广宁溃败是经抚不和,熊廷弼和王化贞因此被问罪,但辽东出身的基层将官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广宁惨败是信任崩塌的后果。
经抚不和是表象,内因是辽人对朝廷完全没有信任,百姓与将官、文官与武将、文官与文官、武将与武将,任何人对彼此都没有任何信任,广宁溃败是必然的结局。
将门这个反思太牛了,但他们无法撼动中枢,只能改变自己,更加注重家将的培养,更加注重与封疆大吏的关系,不再以‘效死’为目标,而是与封疆大吏做朋友。
这一指导思想让祖家彻底变为军阀,就算以后改朝换代,祖家后人也因此受益三百年。
改变的开始阶段,祖大寿虽然无法主事一方,但袁崇焕、满桂筑城,手下超过八成是祖家的人,没祖家安抚百姓,宁远也无法成为要塞,也不会有后来的宁远大捷。
十岁到十五岁,祖泽鸿不停淬炼武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