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8)(2/3)
民众参与,加深参与者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上海经历了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如同蝴蝶的蜕变,一直在创新与进步。作为大自然美丽的象征,蝴蝶的文化寓意与上海的艺术与生活美学相呼应。”跨界艺术家叶青受访时介绍说,装置艺术作品《海上青绿·蝶之境》以蝴蝶作为灵感主体,结合非遗海派钩针元素、环保植物染色技艺,采用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并通过镜面反射观众身影,引发观众内心深处对环保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环境保护产生共鸣。
装置艺术作品《欲望之海重塑新生》由6000多个废旧塑料瓶编织出被塑料污染下的后人类世界生态环境,视觉效果颇为震撼。“作品反映了塑料泛滥和欲望扩张的生态后果,在展现塑料污染严重问题的同时,还在作品中传递希望,当我们合理处理和使用废弃塑料时也可以赋予它们新生命,希望人类在应对环境危机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青年艺术家袁隆受访时表示,艺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拉近生态与当今时代的关系,通过材料创新、议题创新、媒介创新等更好地链接年轻人,传递可持续理念。
象群救助小象、跳跃的猞猁、黑猩猩的飞吻、沙尘暴中迁徙的动物、草原上的狮子……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肖戈带来的野生动物摄影作品,呈现野生动物的生命瞬间、生存状态和令人惊叹的情感世界,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东非大旱,一群野生非洲象用鼻子和长牙将深陷泥坑找水的小象救了出来,它们的眼神无比无奈,我希望这幅照片传递只有大象才需要象牙,拒绝象牙制品买卖。”肖戈受访时说,15年来,他几乎走遍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拍摄野生动物生存现状,呈现它们如何在多变的气候下适应环境,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正面临诸多生态困境,未来将走上生态发展道路,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城市建设和管理研究所所长乔延军说,以上海为例,人均绿化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双脚”的大小逐渐增加到“一张报纸”的大小、“一张床”的大小,再到如今的“一间房”的大小,城市生态越来越好。未来,生态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身心健康,不仅关注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心灵健康。上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