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17)(5/6)
此期间仍不断通过在线方式保持联系,合唱团还录制了歌曲为武汉加油。
通过合唱团,我们为许多学生争取了中国奖学金的机会,有些学生现在在中国读大学。这是很重要的事,因为这一代年轻人正是在这些友好联系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德中友谊的未来。前不久我们在杜塞尔多夫迎来了来自成都的学生。看到两国学生又在一起歌唱、共同演奏,真是太棒了。我们计划在2024年春季与合唱团成员一起去中国。我们会与武汉大学再次取得联系,将访问一些城市,再次与许多老朋友相聚。
我认为增进理解是双向的,不仅是增进德国年轻人对中国的理解,反之亦然。当我们从中国回来后,年轻人总会意识到通过与中国文化交流,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也有了更深理解。当一个人关注新的、陌生的事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说“是的,我对此感兴趣”时,那他也能更多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我相信,通过与德国文化接触,中国年轻人也能够更多了解、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新社记者:伯乐中文合唱团成功“出圈”的经验有哪些?这在德国其他地方是否有可借鉴性?
米尔曼:这个问题有点难。我认为,跨越地域界限与不同文化建立联系是很重要的。而与年轻人建立这种联结总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在友好和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相处和成长。对于在德国能否再有类似的中文合唱团“出圈”,我不确定。我希望还会有,我们也会保持开放。任何对音乐、对与中国文化交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加入我们。欢迎加入我们。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德中青少年交往对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作用?合唱团将如何继续为两国青少年搭建友谊之桥?
米尔曼:对此,我们可以从德国历史中得出很好的范例。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敌对关系曾长达数个世纪,发生了多次战争。德法友谊便是通过学生交流建立起来的,然后这一关系得以逐渐加深,今天我们拥有非常牢固的德法友谊。
我认为在德国对中国的媒体报道中,仍存在非常错误的印象。每个负责任的公民都应有自己的认知。如果我们给予对中国感兴趣的学生以机会,来形成自己的认知,他们通常会带着积极经历和正面体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