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10)(6/7)
体验等各类文化消费活动2000余场次,吸引超千万人次走进园区进行消费,一批品牌园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该区大力推进科技赋能园区发展,建成开园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研发国家文创实验区数字人,创新应用于政策解读、宣传推介等,实现实体园区及各类服务场景深度融合。目前已有63家服务商、百家园区、超3000家企业入驻“云园区”,未来还将引导百家文化专业服务机构、千个线下文化公共空间、万家驻区文化企业在“云端”集聚。
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1月至10月,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25332亿元,占全市比重155,预计全年将突破3000亿元。产业发展集中度不断提高,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等四大领域均实现正增长。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占全区比重达400。文体娱行业规模保持全市第一。“十四五”以来,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平均增速为159。
打造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
目前,朝阳区共有登记注册影视企业3233家,居全市首位,集聚了万达电影、华策影视等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影视头部企业,拥有影视特色园区58家,占全区文化产业园区总数超一半。各园区设有拍摄影棚、录音棚等专业影视配套资源400余个,总面积超过平方米。
为进一步发挥朝阳影视产业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朝阳区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工作计划(2023年-2025年)》,围绕政策先行、空间布局优化、平台建设、精准服务、人才引育、品牌提升等六个方面共确定重点任务22项,将在影视技术研发创新、前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力争到2025年,实现在朝阳登记注册影视企业数量突破4500家,集聚规模以上影视企业超过500家,影视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50亿元,认定培育一批影视制作“梦工厂”,打造一批富有朝阳特色的优质影视作品,努力把朝阳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影视制作基地。
下一步,朝阳区将坚持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持续推进园区品质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