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6)(2/5)
为丰富冬季旅游业态,嘉荫县以旅游带动、以体育牵引、以文化赋能,进一步构建冰雪产业体系,相继推出“冬日寻暖记”火炕康养、“舞动冰雪记”玩冰戏雪、“年节寻味记”民俗美食和“龙乡探雪记”冰雪研学四项冬季旅游产品,全力发挥冬季冰雪资源优势、释放冰雪产业红利,努力将冰天雪地的“冷资源”变为红红火火的“热经济”。(完)
东西问|侯宗辉:东西方谚语中,有多少“不谋而合”?
尼泊尔谚语“滴水也能装满缸”和中国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泰国谚语“撒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和中国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欧洲有句话叫“伟业非一日之功”和中国人常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何会出现相似谚语?透露出何种国家间的交流交往史?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往来有何借鉴意义?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侯宗辉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谚语是什么,为何它会出现?谚语能说明什么,从中揭示何种社会现象?
侯宗辉: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中说,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是一种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
谚语主要表现形式是民众口头流传的俗语、习语,通常是民间智者用简洁明了的话语说明深刻道理,是各个社会阶层、各地民众对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规律的凝练总结,反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集体认知水平,传递人们普遍的思想情感和共同价值理念,具有化繁为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突出特征。
谚语是集民间智慧的一种群体创作,从中揭示的是创作者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蕴含的经验,往往是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经济、历史、宗教、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通过谚语的生成与传播,也是对世人的一种鞭策、鼓励和教化。
中新社记者:谚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体现出何种异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谚语有何特点?
侯宗辉:谚语在不同国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比如在以农业为主的区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