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3)(4/5)
小时里,不但享受了物理空间的“远方”,还共享了精神上的“诗”空间。他们在高适、李白二人“失意—得意”的循环往复和自由自在之间,体会生命的情动、权力意志以及终极自由。这部动画电影不但燃起了儿童在影院里背诵唐诗的冲动与参与热情,也勾起了成人情感世界里的感怀与悸动。它让观众随着高、李二人,进行全家狂欢、全影院空间狂欢,暂时从常规的、谨小慎微的“第一生活”进入到狂欢的、自由的“第二生活”,向人的精神性乌托邦之路行进。
一位俄罗斯思想家曾经说过,美是爱的呈现,真是实现爱的途径,爱是善的本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将家庭中爱的重要性,以寓言性的方式外化到大银幕上,旨在探讨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电影借着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讨论了这一问题,具有警世的意味:在物质极大丰富且异化的当下,如果“爱”从家庭空间中消失,也许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毁灭,还将是整个世界的幻灭。
艺术化的电影感:作者电影的精神探索之旅
当消费主义、市侩文化与娱乐至死大行其道之时,艺术电影犹如一股山间清泉,涤荡人的心灵与精神。与2022年相比,2023年的国产电影在艺术化处理方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也出现了多部反响良好的艺术电影。其中有的在国际上获得奖项,有的受到国内观众的好评,如《白塔之光》、《宇宙探索编辑部》、《河边的错误》、《不虚此行》、《傍晚向日葵》、《二手杰作》等。
这些影片有的讨论人的现代性问题,如《白塔之光》从一位普通美食博主的日常生活入手,讨论都市人与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及空旷空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与文明化情境的驱使下,都市人因为愈加的文明化、系统化而变得客气、礼貌,最终导致的是人的主体性、生命力与权力意志的流失。人和人的关系也变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后导致家庭结构的解体、爱情的瓦解与生命力的颓丧。可以说,这是一部讨论“存在”与“虚无”的电影。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来临,年轻电影人亦开始关注“生与死”问题,《脐带》从蒙古族与游牧文化的角度来讨论生死,以“反者道之动”的方式走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这是游牧文化对待死亡与爱的看法,整部电影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