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唐第一才女(4/6)
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篇《归去来兮辞》不仅是他对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更是他回归田园、回归自我的宣言。
从此,那个在官场中挣扎纠结的陶渊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诗人。
隐居后的陶渊明虽生活清苦,却乐在其中。他写了好多诗描绘自己在农村的日子,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与纷扰,他尽情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不过,农村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
陶渊明得自己下地干活,可他不太会种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里草长得比豆苗还旺,但他也不在乎,觉得只要能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就行。
后来一场大火把他家房子烧没了,日子变得更艰难,有时候甚至得去别人家讨饭吃。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乐呵呵地在诗里找乐子。
陶渊明的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平实。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尽显他超凡脱俗的心境。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很多诗人都喜欢他的诗。李白曾作诗“梦见吴道子,堪挂马鞭。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对陶渊明的诗爱不释手,曾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苏轼更是坦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并认为李白、杜甫等人与陶渊明相比都略逊一筹。
才女李清照以“陶渊明以南窗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为灵感,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由此可见,陶渊明在文学圈的地位举足轻重。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寻阳与世长辞。据说他离世时贫病交加,但我猜他心里肯定没啥遗憾,因为从辞官后他就过上了自己一直想过的生活。
他这一生五次为官,又五次辞官,在官场的泥潭中挣扎,在田园的怀抱中找寻自我。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坚守内心的本真,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