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诗人那些事(4/5)
发金国完颜亮南侵的传说。
公元1008年,柳永终于抵达京师汴京。当时的汴京经济繁荣,柳永又一头扎进了这纸醉金迷的生活,成为当时各大青楼的超级。别人为了备考都在挑灯夜读,他却躺在歌女怀里,好不快哉。1009年春,科举成绩公布,柳永名落孙山。心高气傲的他不但没有反思自身,反而写下《鹤冲天》发牢骚:“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虽尽显洒脱,却也因此触怒宋仁宗,为他的仕途埋下隐患。
之后,柳永又三次科考落第。1024年,第四次科考,柳永再次落榜。仁宗亲自批注:“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彻底断了他的科举之路。甚至有官员举荐柳永时,皇上也只是说了“且填词去”。心灰意冷的柳永自此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称,流连青楼,与歌女们惺惺相惜。也正是这段时间,柳永写下了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将离别之苦、不舍之情描绘得入木三分,成为千古传诵的离别佳作。
柳永的词在民间广为流传,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他不仅创作丰富,还大胆创新词牌。宋人所用800多个词牌中,100多个由他首创或首次使用。他的词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既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般对爱情的执着,也有“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的深情告白。不过,尽管他的词在民间广受欢迎,但在文人圈却常遭诟病,被贴上“低俗”的标签,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然而,柳永心中对功名的渴望却从未熄灭。
1034年,仁宗亲政,降低科举门槛,以此照顾多年未中的考生。柳永抓住机会,把“柳三变”这个名字改为“柳永”,参加考试,终于得偿所愿,考中进士,出任余杭县令等职。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