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魏孝文帝(3/6)
的皇宫,3岁时便被立为太子。
但当时的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为了防止后宫干政,所有皇位继承人的生母都会被立即处死,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也不例外。
因此,拓跋宏自幼便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也正是这个冯太后,对日后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冯太后的祖父冯跋是十六国北燕的建立者。身为汉人的冯太后认为,北魏要想长治久安,唯一的出路就是汉化。
所以,冯太后从小便安排拓跋宏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这些都为以后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471年,年轻的拓跋宏上位于5岁的太子。其养母冯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冯太后的政治眼光和一流的治理能力,也成功地打开了北魏中期汉化改革的序幕。
公元485年,拓跋宏颁发诏令,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的习俗。
为了改变北魏官员的收入主要靠赏赐、掠夺和贪污受贿的现状,拓跋宏仿效中原政权,定期给官员们发放俸禄,开始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无论官民,平摊税负,农民重新得到土地,国库日益充盈。
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冯太后也游刃有余地维护着与鲜卑守旧派之间的平衡。一场汉化运动正在迅猛地进行着。
掌控北魏政权20余年之久的冯太后病逝后,24岁的拓跋宏开始独自挑起改革的重担。
拓跋宏停止了一切庆祝活动和车马仪仗,禁绝酒色,维持了三年丧的基本礼仪,以此来昭告天下这个鲜卑人创立的王朝将以中原的礼教作为立国之本,真正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他模仿汉族礼仪,坐明堂,建太庙,祭祀三皇五帝,孔子。
拓跋宏至尊为太祖,北魏要与曾经的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画上一个明确的界限。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拓跋宏下一步还需要进行一个更为大胆的改变,这个决定甚至会造成他政权的颠覆。
北魏长期处于平城(今西山省同大市),地理位置偏北,寒风沙常起,6月都能飞雪,十分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要放开手脚实行汉化政策,就必须离开平城这个鲜卑贵族守旧派集中的地方。但迁都并不是一件容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