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讲解金刚经(2/4)
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并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含义。”
“你这么讲,我就明白了,大乘佛法把般若分为三类: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凡是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般若道理,称为文字般若。本质上讲,般若是离文字相的,即没有文字。但是如果不用语言文字表达,根器差一点的普通修行者,就很难明白佛讲的道理了。所以,文字般若是联系佛与凡夫的媒介。依照文字般若得来的智慧在禅定中去感知和观察,称为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观察真理的智慧,在禅定中持续这种观察,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最后终究会有成就的。因为长期修行观照般若,忽然间证悟佛法实相,称为实相般若。得到实相般若,就有了一定的成就。”张其金说。
袁心怡听张其金如此说,忍不住拍了他的肩膀一下,说道:“汝子可教,悟性很高。只要你有了这点认识,你就能明白,学佛的道路,是从听闻佛法开始,经由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而后得到实相般若。”
张其金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下,发自内心地说:“可见,般若真的是精深微妙的大智慧。那波罗蜜又包含了什么隐喻呢?”
“波罗蜜隐喻的是脱离苦海到彼岸。”袁心怡说。
“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才能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张其金问袁心怡。
“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按佛法解释:凡夫境界是此岸;圣人境界是彼岸;河就是烦恼,包括贪嗔痴、爱恨愁等各式各样的波浪;船就是佛法;按照佛法修行就是坐船从此岸到彼岸。”
“哪有什么佛法能够从此岸到达彼岸呢?”张其金虚心地向袁心怡请教道。
“到彼岸的方法归纳成六种,称为六波罗蜜,简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袁心怡讲到这里,张其金想起了他还在高二时在他家门口哪位高僧对他说过的六度,但由于哪时对佛学从没有接触过,还不能有所理解。如今由于看了一些佛学的书,张其金也知道了般若波罗蜜是到彼岸的向导。但是,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孤立的,它一定与前五度波罗蜜紧紧联系在一起。若前五度修行没有般若波罗蜜,就只是普通功德。虽然修行者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