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7)志有余与不足的典型症状及高效补泻疗法(2/3)
在治疗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得中医针灸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所以,当我们面对岐伯的这一医学智慧时,不妨将其视为一种古老而科学的治疗思路,既包含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洞察,也蕴含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智慧。
黄帝问当邪气尚未与血气相并,邪气只滞留在骨骼时应当怎样针刺呢?
岐伯说:应当立即在骨节有鼓动处刺治,但不要伤及经脉,只是针刺邪气滞留的地方,这样邪气就会马上被除去”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中医针灸学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关于岐伯提到的“骨节有鼓动处”,我解释一下。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骨节则是这仪器中的关键连接点,它们不仅支撑着我们的身躯,还参与着气血的流通与调节。当这个“仪器”遭遇“邪气”侵袭或“气血”瘀滞时,某些骨节部位就会像战场上的烽火台一样,率先亮起“鼓动”的信号灯。
这里的“鼓动”,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肿胀或波动,更是体内正气与邪气激烈交战的直观体现。它告诉我们,这些部位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战役,正气在努力驱逐邪气,而邪气也在顽强抵抗。因此,这些“鼓动”之处,自然成为了针灸治疗时需要高度关注的战略要地。
针灸师们就像古代战场上的军师,他们通过望闻问切,精准地识别出这些“鼓动”的骨节,然后运用手中的银针,如同指挥千军万马一般,对邪气进行精准的打击。他们不仅要刺中邪气滞留的“要害”,还要确保不伤及无辜的经脉,以免破坏体内的平衡与和谐。
所以,当我们说“骨节有鼓动处”是针灸治疗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时,其实是在强调中医针灸的精准性、针对性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对人体奥秘深刻理解和尊重的体现。
岐伯说“不要伤及经脉”,保护正气,避免误伤。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必须准确判断病情,精确选择穴位,避免误伤经脉,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再来看“只是针刺邪气滞留的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