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2)揭秘虚实之间:有余与不足的奥秘及其发生机制(2/3)
御邪气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邪气得以乘虚而入,深入体内,导致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反复发作。虚证的治疗,往往需要更加注重扶正祛邪,即在祛除病邪的同时,加强正气的培补,使身体逐渐恢复自我修复的能力。这好比一个国家在经历战乱后,不仅要清除残余的敌人,更要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方能恢复往日的繁荣与安宁。
黄帝问岐伯:病属有余的情况有五种,病属不足的情况,也有五种。他们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五种有余和不足都是藏于五脏的。我们可以从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的角度来理解,这五种元素正是构成人体形神兼备、健康和谐的关键所在。
首先,心藏神。在中医理论中,心不仅是循环系统的核心,更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主宰。心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反之,则可能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神志异常的症状。这里的“神”,既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涵盖了人的生命力与活力。
肺藏气。肺主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功能正常,则呼吸顺畅,气机调畅,人体得以吸入清气、排出浊气,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肺还参与宗气的生成与分布,宗气是人体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处于安静或休息状态时,部分血液回流至肝脏贮藏起来;而当人体活动时,肝脏又将贮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以供需要。此外,肝还主疏泄,能够调畅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输布与代谢。
脾藏肉。这里的“肉”并非单指肌肉组织,而是泛指由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养物质。脾主运化,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并通过脾的升清作用将这些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脏腑组织,以滋养濡润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因此,脾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肌肉丰满程度与四肢的健壮与否。
肾藏志。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生髓,髓通于脑。因此,肾的功能不仅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繁衍,还影响到人的意志力与精神状态。肾气充足,则人的意志坚定、精神饱满;肾气不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