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4)营卫之气详解与痹病典型症状一览(3/4)
制。风寒湿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致病因素,它们具有侵袭人体、阻滞气血运行的特性。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对风寒湿邪的抵御能力就会下降,这些外邪便容易乘虚而入,与体内的阴气相结合,形成痹气。痹气阻滞经络,影响气血流通,从而导致身体出现疼痛、麻木、僵硬等寒痹症状。
因此,岐伯的这段论述不仅揭示了寒象的成因,还为我们提供了治疗寒象的指导思想。在治疗上,应着重温补阳气、驱散阴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过合理的中药调养、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寒象症状,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
黄帝说:有的表现为热,这是什么原因那?
岐伯说“表现为热象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
想象一下,当阳光(阳气)过于强烈,而云层(阴气)稀薄无力遮挡时,大地便会被烘烤得滚烫。同样地,在人体内部,当阳气过于旺盛,而阴气相对不足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热象表现,如发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等。这是因为过盛的阳气如同烈火般燃烧,迫使阴气退缩,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热邪内生。
而“病气过强,阳为阴迫”则进一步揭示了热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中医看来,病气是指导致疾病的邪气或病理因素。当病气过于强大时,它会侵袭人体,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此时,如果机体内的阳气本就偏盛,而阴气又不足以制衡,那么病气就会与阳气相互勾结,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进一步加剧阴阳失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下,阳气被病气所迫,更加肆意妄为地在体内燃烧,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热象表现。
因此,在治疗热象时,中医往往会采用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方法,旨在降低体内阳气的亢盛程度,同时增强阴气的滋养作用,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的状态。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黄帝问:有的表现为皮肤湿润,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湿气太甚”。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外感病邪,它常常与潮湿环境、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当人体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或摄入过多生冷、油腻的食物时,就容易感受湿气。湿气一旦侵入体内,就会阻滞经络,影响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