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5)全面解析厥逆病:典型症状与精准诊察方法(2/3)
邪,阻碍了阴液的正常上承,从而可能出现失音的症状。
另一种是“如果用砭石针刺,阳气随针外泄。阳气虚,精神就会失其所首,所以会发生神志失常的狂症。”针刺疗法,旨在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但在阳气逆上的情况下,针刺不当可能导致阳气过度外泄,造成阳气虚损。中医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一旦阳气不足,就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神志失常等症状,甚至表现为狂症。
岐伯最后强调,“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进行治疗,才可以使疾病痊愈。”这指出了治疗“厥逆”病症的关键所在,即恢复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只有当阳气得以顺利下降,阴气得以正常上升,阴阳二气在体内实现和谐交融,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症,使机体恢复健康。
黄帝说:讲的好,有发病发热,而且疼痛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我们明确一点,中医所说的“阳脉”并非特指某一具体脉象,而是相对于“阴脉”而言,具有温热、亢进特性的脉象类别,通常与热症、表症相关联。
外感发热,表明是三阳受寒”,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表述上的微妙之处。在中医理论中,外感发热多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人体所致,而“三阳受寒”可能指的是邪气侵袭人体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所引起的发热症状。这里的“受寒”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寒冷侵袭,而是泛指外邪的入侵。
接下来,比较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病邪所在的层次。人迎脉位于颈部,是反映人体表部气血状况的重要脉象;寸口脉则位于手腕部,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脉象之一,能够反映人体内脏腑的气血状况。当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时,认为病在少阳,这是因为少阳经位于三阳经之中,是邪气由表入里的过渡阶段;大二倍时,病在太阳,太阳经为三阳经之首,主一身之表,邪气多从此入侵;大三倍时,则表明病邪已深入阳明,并有可能进一步传入三阴经,病情趋于严重。
然而,当疾病未能及时得到控制,邪气就会进一步深入,传入三阴经。三阴经包括太阴、少阴、厥阴,它们主要联系着人体的内脏器官,是气血生化、脏腑功能调节的重要枢纽。当三阴经受累时,就会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